涉县西戌镇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新闻文化小镇,在新中国新闻和广播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,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中发挥了“不亚于十万精兵”的作用,为我党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,为详细了解这段历史,近日,记者电话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——原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工作人员、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刘振祥先生。
邯郸、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。(图片由“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”提供)
天上“飞来的礼物”
通话中,刘振祥先生的声音铿锵有力、思路清晰,很难想象先生已年逾九旬。提及邯郸、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创建起因时,老人沉默片刻后,娓娓向我们道来埋在他记忆深处的那段封尘已久的往事。
抗战胜利后,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、两种前途斗争的严峻形势。为了向海内外宣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“反对内战、和平建国”的正确主张,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新闻报刊、广播宣传的封锁,适应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,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延安党中央的要求,一方面在《新华日报》(华北版)的基础上创办了《新华日报》(太行版)、晋冀鲁豫《人民日报》,一方面克服一切困难创办邯郸新华广播电台。
1945年底,蒋介石集团为了保持新乡守敌同重庆之间的联系,从重庆派飞机给新乡守敌空运了两部导航机,飞行员运送途中却误将焦作当新乡,把两部机器投到了焦作,被我八路军和民兵缴获。
晋冀鲁豫军区通讯三处副处长王士光接到军区指示后,立即派机务员前往焦作接运这两部“飞来的礼物”,他们日夜兼程步行到焦作,沿途政府派出车马和民工,一站一站地将机器送到了与涉县临近的山西省左权县看后村。之后,又运到了各方面条件较好又与邯郸市临近的峰峰矿区街儿庄。
红色电波传佳音
正当电台准备播音时,蒋介石调兵遣将进攻邯郸,企图打通平汉路。我晋冀鲁豫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,积极备战,准备在邯郸歼灭来犯之敌。为了保证电台的装备和设施的安全,晋冀鲁豫中央局经过缜密考察,发现涉县西戌镇沙河村地形隐蔽,且位于三条山谷的交叉点上,周围是高大的土山,村南上场的山头是附近最高的地方,有利于架设发射天线。村上五十多户人家,不足五百口人,距离西戌镇政府所在地只有2.5公里远,很适合保密工作,是建立电台比较理想的地方。最终于1946年6月决定在西戌镇沙河村筹建邯郸新华广播电台。
晋冀鲁豫军区派王士光同志负责技术指导,台长常振玉等工作人员与村里群众夜以继日开始紧张的建台工作。为了架设发射天线,施工人员到百里之外的磁山找到了26根杉木电线杆。为了抢时间,西戌民兵硬是用肩膀抬了回来。捆绑电杆所用的8号镀锌铁丝也是从峰峰矿区找来的。三根电杆捆扎成一个整体,接为三段,最高的一段是一根十米长的细木杆。沙河村十几名身强力壮的民工昼夜不停地挖土架线,就这样,一根根发射天线耸立在太行山上。
解决了天线问题,电力紧缺又成了头等大事。工作人员在发射机房的前面临时盖起了一间瓦房,用两部烧木炭的汽车头发电。由于木炭来源很少,满足不了需要,为了保证发电,电台机务科组织民工进山烧木炭,这才解决了广播的用电问题。
1946年9月1日,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,呼号为“XGHT”。波长49米、6122千周和波长240米、1250千周两个频率。首次播音的主要内容是:中共中央的声明、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号召、民主建国军总司令高树勋将军的反内战通电、“九一”记者各地贺电、本台介绍、苏皖六次大捷……这些发自涉县西戌镇的红色电波,飘扬在中国的万里长空。
1947年3月中旬,胡宗南进犯延安,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新华社转战涉县西戌镇。而建立起来仅半年时间的邯郸台,这时接到上级指示立即准备接替陕北台的广播,并同时担负起两个台的广播工作。3月29日晚,陕北台在广播了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的第一个大胜仗——青化砭大捷的消息后,便日夜兼程向太行山区的涉县西戌镇邯郸台住址转移。当晚,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就呼出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,3月30日开始正式播音,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全国、全世界的唯一的宣传通道,给得意一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1949年元旦,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正式结束播音。同年八九月间,邯郸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全部撤离西戌镇。
红色小镇融合发展
近年来,西戌镇大力实施“生态立镇、旅游兴镇、工业强镇”三大发展战略,全力服务邯钢迁建,着力抓好招商引资,围绕邯钢上项目,20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,做大做强旅游产业,贯穿全镇的旅游环线建成通车,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。同时,为更好的传播红色文化,该镇还启动实施“中国红色新闻文化小镇”建设项目,投资100余万元,完成了《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》改陈布展,通过800余幅照片和100余件珍贵实物,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,生动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太行红色新闻文化史的悲壮历程。2017年涉县新华社暨邯郸、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;2018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。
“西戌镇通过走‘红色+旅游+研学’相融合之路,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旅游发展模式,每年有近万名师生到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,西戌镇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大课堂。”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馆长王矿清说。
邯报融媒体记者 苑延涛